IMPRESSIONNISME
IMPRESSIONNISME
1872年,清晨,法國北部勒阿弗爾港口晨霧繚繞,遠在天邊的琥珀色太陽照常升起,透過雲層向往海面,近處海面水波微漾,載起的船只影影綽綽,不知所向。這便是克勞德·莫奈通過光影在塞納河畔勾勒的故鄉港口輪廓--《日出·印象》,一如他一貫的畫風,輕內容、重感受,謂之:印象派。
“在現場直接畫出的東西,總有一種力量,一種筆觸的生命力”。無需深究細節,迅速用筆觸在戶外完成一切。這種大膽激進的創作手法,在19世紀60年代學院派主導的法國,未免有些超前了。
前衛與傳統之間,總是有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,印象派與學院派的對立亦是。
整個19世紀,西方美術中心在法國,而主宰法國畫壇的當屬學院派,彼時,一個人想要成為被認可的畫家,就必須入選一年一度的沙龍--法國官方美術展覽會,參展作品需經審查委員會審核,而委員會的成員由美術學校的教授和美術協會的會員組成,結果毫無意外,缺乏美學底蘊和素描技巧的印象派作品無一入選。特別的,1863年的沙龍評委會尤其嚴格--拒掉了70%的投稿,是名利場還是學院風骨,不得而知。見於落選畫家嚴重抗議,時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拿破侖三世采取安撫性措施,批準成立落選者沙龍,將落選作品於工業宮展示,這是獨立畫家對主流學院派藝術的初次挑釁,印象派開始嶄露頭角。
和大多數後知後覺前衛的藝術一樣,印象派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。彼時,學院派占據美術制高點,他們畫風嚴謹細膩,認為這些青年畫家筆法粗放,簡直是荒唐。
他們的主張依然堅定:需要一個人調動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欣賞,像做閱讀理解一般,去感受每幅作品的厚重歷史與意義,但這樣的生活未免有些疲累。印象派畫家所追求的,是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理解的繪畫。
就像是,“什麽都不用知道,只是感受繪畫就好了”,這種感覺。輕松、愉悅。
與其審時度勢,坐等學院派接納自己,不如將離經叛道貫徹到底,1874年,31位印象派畫家自發組織,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公寓里聯合展出作品,年輕畫家們熱血翻湧,卻未驚起絲毫波瀾,一個月內參展人數寥寥無幾,更別提作品銷量了。來往的觀眾們更多是帶著嘲諷,就這樣,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並不如逾期。
➤➤ 推薦單品﹕
時間浩浩蕩蕩,世界終究是有變化的。至少,有人開始注意到,印象派畫家還真不是瞎塗亂畫,他們對光和色彩的關系研究,八成真的能引領法國美術的未來。對此,美術界權威人士深惡痛絕,但廣大民眾卻並不一定厭惡。
印象派的手法來源於生活之中。 期待心中的那把尺可以變成自己心中的衡量,如同星空般的永恆在這浩瀚無際的宇宙。 其實什麽都不用知道,只是用心感受就好了。
➤➤ 推薦單品﹕ |
|
|